氣候變遷管理

執行中項目

目標達成情形與績效

短期目標

中長期目標

目標

實績

達成情形

(3年以內)

(3年以上)

母公司個體溫室氣體排放強度(較基準年2022年)

-8%

-20%

達成

-32%

-43%

太陽能裝置容量

1,896kW

1,940kW

達成

4,600kW

6,200kW

用水量低減

640公噸/年

14,209公噸

達成

660公噸/年

680公噸/年

節能

950 MWh/年

2,142 MWh

達成

960 MWh/年

980 MWh/年

廢棄物再利用

175公噸/年

176.8公噸

達成

175公噸/年

180公噸/年

溫室氣體盤查

合併報表公司盤查確信

完成

達成

完成合併報表公司範疇三盤查

完成供應鏈淨零轉型

內部碳費制度

導入經營報表

完成

達成

建置碳帳務管理系統

啟動科學基礎減碳目標

2030年自供綠電占比達15%

註:2024年度因電裝廠-冷鍛工廠關閉、製程改變,故用水量大幅低減。

 

本公司永續發展委員會下轄事務局各功能別小組,負責進行初步風險與機會辨識,隨後由公司治理小組依據最新法令、企業內部規章辦法及營運情況對各項風險與機會進行評估,以制定應對策略與監控機制。透過有效整合資源,提升預測與應變能力,減少氣候衝擊,展現組織韌性。

本公司每年召開TCFD風險機會鑑別會議,由永續長施欽倚副總經理帶領事務局各功能別小組針對TCFD中之轉型風險(政策與法規、技術、市場、名譽)、實體風險(立即性、長期性)及機會(資源效率、能源來源、產品/服務、市場、韌性)來源進行討論與評估,並視鑑別結果擬定相關對策。

士電以未來的營運發展策略、綠能布局、利害關係人、法規要求等不同面向,進行衝擊情境及風險等級評估,依據各項風險、機會討論其發生之可能性、預期影響的時間、對士電財務衝擊程度等,再依風險得分,對應落點等級。

類型

議題

營業

收入

成本/
費用

淨利

資本
支出

現金
流量

風險

2050淨零排放要求

 

增加

減少

增加

減少

能源大戶要求

 

增加

減少

增加

減少

台灣碳費課徵

 

增加

減少

 

減少

碳邊境調節稅

 

增加

減少

 

減少

低碳技術轉型

增加

增加

增加

增加

增加

因應措施

  • 進行溫室氣體、碳足跡盤查及確信。
  • 實施內部碳定價。
  • 建立能源管理系統,蒐集工廠排放如污水、用電量等數據,進行減量控管。
  • 成立專責單位,盤點氣候風險並於未來編列及投入節能減碳之相關支出,規劃減碳目標,並定期追蹤呈報董事會。
  • 規劃各廠區自行建置太陽能板,以供各廠自給自足。
  • 成立供應鏈聯盟,推動協力廠商進行碳盤查以降低營運衝擊。\

士電作為傳統製造業,面臨氣候變遷帶來的多重風險。首先,全球對減碳的要求日益嚴格,可能導致碳費用增加,進而提升營運成本;再者,極端氣候事件的頻率和強度增加,可能對生產設施造成損害,影響供應鏈穩定性,與此同時市場對低碳產品的需求上升,面對全球市場的變遷,若企業無法及時轉型因應將可能喪失競爭優勢。

 

 

士電導入內部碳定價機制

      為因應氣候變遷帶來的風險,士電於2023年導入內部碳費機制。此機制參考了國際碳稅制度(例如歐盟、美國等做法)、標竿企業的碳定價模式、碳排放交易市場的價格以及相關法規中的罰金等因素。同時,考量各事業單位的國內外銷售額等情況,公司將內部碳價格設定為每公噸新台幣800元,預計加入經營報表內進行每月追蹤,以督導實施。

士電內部碳定價機制係推動各事業單位每月盤查排放量,並以每公噸新台幣800元的內部價格列入財務管理報表,列為事業單位的業外費用,進一步將排放量與各事業群營業績效相連動。鼓勵各事業群持續積極開發節能產品、推進綠能工程等措施。同時,公司致力於各廠區的綠能使用、節能措施的導入以及溫室氣體排放的減量工作,旨在達成士電的減碳目標,並提升永續競爭力

太陽能發電自用計畫

     根據統計電力用量為士電主要的排碳源,目前各廠契約容量雖未達法規標準,然而,為因應ESG(減碳生產)及政府綠能政策,本公司於2022年啟動太陽能發電系統建置計畫,當初預計發電容量共計5.1MW。隨著公司經營策略日益重視氣候變遷議題,加上重電廠T3已於2024年完工上樑,計畫已追加至屋頂太陽能裝置容量達6.2MW,目標2030年將綠電使用占比提升至15%。

  • 取得綠電評估:重電廠、電裝廠、新豐廠廠房之大面積屋頂,非常適合設置太陽能發電系統
  • 設置地點:總計12處;規劃分三階段裝設(2022年~2030年)

第一階段(2022年~2024年)設置容量:1,940kW

第二階段(2025年~2027年)設置容量:2,720kW

第三階段(2028年~2030年)設置容量:1,595kW

  • 總發電容量:6,255 kW(占工廠年用電15%),總投入預算仍維持6億元,主因原始預算編列時已考量未來可能的風險與變動,具備一定的彈性,因此即使裝置容量增加,現有預算仍足以支應建置計畫,無需額外追加投資。
  • 太陽能發電效益評估(第一階段):

1.太陽能板設置容量:4,660kW,年發電量:510萬度

2.綠能收益評估:2,551萬元/年。(5元*510萬度)

3.減碳效益:2,521公噸/年

訂閱電子報

訂閱服務確認

已發送 Email 驗證信給你,請點擊信件連結以完成訂閱程序

訂閱失敗

暫時無法接受訂閱,請稍候重新嘗試